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随着动力电池乃至电池制造的门槛越来越高,那些在竞争中无力取得金主进一步投资,进入下个阶段的企业都需要考虑将来,“卖身”其实是必然的。这个过程在我们的隔壁,日韩的电池产业界是分明的,近日以色列智能能源和逆变器提供商Solar Edge公司收购韩国电池制造商Kokam公司,收购的过程是以8800万美元获得Kokam公司75%股份,并计划在将来收购剩余股份。
从韩国电池产业的图谱来看,老大LG化学、老二SDI,第三位的SK是由石油金主集团支撑下去的,剩下的咋办呢。Kokam是个2002创办的锂电系统集成企业,没方法还是得把自己卖出去。
在储能范畴,采用NCM还是LFP,这个事情真的和大巴有点相近。那么多电池堆在一起,以长期管控的考虑,将来LFP还是在这个范畴内更牢靠一些。由于与动力电池用相近的正极原料,将来采用NCM的电池,在储能范畴做还是比较费劲。
这个事情其实也和KEPCO储能电站的起火有笔直的关系,一个电池企业如果走垂直整合,单纯依赖电池作为一个产品推出来,在各方面的弊端还是很分明的。能成气候的电池企业毕竟是少数,依赖规模和依赖自己对风险把控能力来做。电池产量小,对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成本很难摊销的。
在较小规模下的小而美的电池企业,依赖往储能方向延伸,周期太长,资金链也会出现问题,单靠坚持是处理不了问题。
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下:
1)前10名以外的,依赖个体的情况,要怎么样在第一集团锁定优质的客户下,对冲在整车客户端的淘汰,就如同昨天所说的,在整车段的淘汰也在开始,客户没钱了笔直黄了,那真是拿不回来钱。
2)即使是10名以内的,除了今朝的自主品牌,将来等合资车企的车辆和可能可以用的国外电池,会进一步的分流需求。
3)单纯依赖动力电池市场的不确定这么高的情况下,这些电池企业怎么办?往欧洲和中东等系统整合者手里卖出去?
在大环境如此的条件下,整个博弈过程是挺残酷的,选错了而且没神仙救,真的是死路一条啊。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