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辉能固态电池量产抢跑

2021-04-27 ryder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电子科技和新能源使用范畴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加大电池范畴的技术创新力度,成为电池企业加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电动车范畴,要怎么样通过继续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来提高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就,已经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一。


“如果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大于500瓦时/公斤的话,一定从今朝开始就要考虑固态锂离子电池,以及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新的电化学体系探索研究。”在中国工程院陈立泉院士看来,电动车产业中长期发展需要进行技术储备,而固态电池有望成为我国下一代车用动力电池主导技术路线。


事实上,目前业已有多家电池巨头投身于固态电池的储备研发,包括丰田、宝马、宁德时代、LG化学等。在这其中,辉能科技,作为全球第一家成功实现固态锂离子电池商业化量产的公司,近年来从各维度频频落棋,有望成为固态电池新赛道的领跑者。


据悉,在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第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中,辉能科技成新能源范畴唯一入榜企业。


众说周知,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将来,而动力电池的发展取决于电池的安全以及能量密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出于续航里程的考虑,急切需要真正安全且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进入到实际使用阶段。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耐受温度范围大、可柔性化等优势,有望在动力电池和储能技术以及军用电源等不同范畴得到广泛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布局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辉能科技,有着自己的定位考量,和战略打法。


➤技术卡位


“辉能科技从动力电池的关键检验标准:安全性、能量密度、充电时间和使用寿命着手,研发出的新一代锂固态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强、超高能量密度、优异的高低温操作表现、充电快又不发烫等特点,并可大大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加工超薄、可弯曲的电池”,辉能科技董事长杨思枏告诉高工锂电。


事实上,早在2012年,辉能科技就发布了可以弯曲的薄型固态电池─FLCB,于2014年开始量产固态电池供货HTC,并将产品使用于皮带、安全帽等智能穿戴产品,而后再进入智能卡与IoT市场。


到2016年,辉能科技发布第一代固态电池技术。随后,随着电池技术与加工规模提升,辉能科技进入对电池容量与电性要求更高的新能源车市场,并于2017完成第二代技术,将原本第一代的纯固态电解质改为第二代的混合固态电解质,同时使用高能量三元正极活性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与其他特殊添加材料。


▼冲破性技术


▼辉能产品




“除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外,亦同步提升导电度及充放电能力,使辉能第二代固态锂离子电池之各项电性表现均超越液态锂离子电池”,杨思枏表示。


另悉,辉能科技在今年还发布了建构于固态电池技术优点上的冲破性机构设计——能将新能源车电池组体积减半、重量减少三成、成本降低三成的3D封装技术。


基于对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精准定位和技术创新,自2013年起,辉能科技陆续推出3款固态锂离子电池产品FLCB、PLCB和BLCB,并依次实现商业化量产。2017年,公司发展出创新的新科技BiPolar+,全球唯一可实现单一电芯中同时进行串并联,同时在2017年三季度公司成功导入自主研发的全线自动化卷式加工工艺,处理了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良率低、成本高等量产难题。


相较于多数尚在研发阶段的固态电池厂,辉能科技的先驱者优点与独创的二代技术、3D封装技术吸引本国、日本、美国及欧洲车厂争相走访,除了共同打造固态电池纯电车样品外,亦与国内及欧洲车厂商讨合作在地建厂加工电池芯的方案。


据悉,辉能科技自2016年开始发送样品至全球各大车厂,获得车企好评及合作机会,其中以我国与欧洲车企的洽谈进度最快,部分并已达成战略合作。


国内新造车势力─电咖汽车曾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国内第一批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企业。”;德国某顶级车企评价:“辉能电池的探测结果及商业化进展都非常振奋人心,我们期待在2019年能够推出采用辉能固态电池的样车。”


➤加码产能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产业对固态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辉能科技自2014年起不断扩产,于2018年底建成二厂,同时,位于观音桃园科学园区的10亿瓦时示范加工线已于今年10月取得建筑执照审查许可并开始建设,计划于2019年底投产。


届时,辉能固态电池总产能将达15-20亿瓦时,成为全球首个跃上15亿瓦时加工规模的固态电池厂。在这个10亿瓦时示范线运转顺利后,将计划分阶段扩充产能到320亿瓦时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身的产能提升,辉能科技也在行业首次提出来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由辉能加工将正极、负极与电解质三者合一的电池极片,将电池极片发货给车厂、电池厂进行电池芯的组装制造、化成及销售。


“这样创新的合作模式惟有在固态电池上才可能实现,目的在通过双赢的合作策略降低固态电池产业的进入门槛,集结众人之力加速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技术升级,更能够快速提升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市占率”杨思枏告诉高工锂电。


此外,辉能科技更预计于高工锂电年会中,针对新能源汽车范畴,发布最新的类ARM、高通的商业模式,授权专利技术和相关材料及量产用之加工设备,电池厂商和车企都可以是授权的对象,藉此缩短产业研发固态电池的时间,协助产业快速成为国际第一梯队,放量普及。


➤资本“拥趸”


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以及产能的急速提升背后,是辉能科技在资本市场的众多“拥趸”。


据高工锂电知道,自2012年起,辉能累计获得来自软银中国、丹丰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近1亿美元的投资。


“这几年我们见证了辉能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分外期望它在固态电池范畴的革新技术及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引领世界电池产业的革命。”软银中国资本管理合伙人薛村禾表示。


丹丰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彤先生在表示:“辉能的固态电池技术已经得到全球多家主流车厂认可,希望辉能和战略合作伙伴尽快让安全、高能量密度的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走向市场、积极贡献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推进。”


与辉能科技布迅速完成技术研发、建设基地、融资相呼应的是国内外对固态电池的重视。如日本,已经将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其抢占固态电池范畴制高点的决心可见一斑。


中国方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德时代、中航锂电、比亚迪、赣锋锂业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已开始固态电池的研发工作。德国的奔驰、宝马,韩国的三星SDI、现代等多个国家的企业都在该范畴布局。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或将引全球企业新一轮角逐。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