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下一代电池除了钠电、镁电,还有氟离子电池

2021-04-24 ryder

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逐渐接近其理论“天花板”,再加上地球上的锂资源有限,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开发新的、更好的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等都是能源范畴的研究热点。相比之下,同属“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氟离子电池(fluorideionbattery)显得略微不那么引人瞩目。氟离子电池概念其确实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由于氟的原子量低,可充电氟离子电池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但是由于目前的氟离子电池只能使用高温下(150°C)传导氟离子的熔盐电解质,这种技术的商用和推广受到很大限制。要怎么样实现氟离子在室温下的高效传导,成为氟离子电池研制的首要难题。


氟离子电池。图片来源:CarAdvice


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SimonC.Jones等研究者共同开发出一款在室温下可正常工作的可充电氟离子电池。研究者利用氟代醚作溶剂,四烷基氟化铵作为电解质,得到了在室温下具有高离子导电性(>3mS/cm)、宽工作电压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的液体电解质,为室温下氟离子电池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这一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两步:


电解液的探索


金属氟化物电解质盐类普遍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机氟化物电解质盐类尽管可以提高溶解性,然而这些盐很难真正以无水形式被合成,容易发生分析(F-变为HF2-),即便商用无水四甲基氟化铵(TMAF)在有机物中的溶解度依旧有限。研究者通过分子设计和试验,选择了新戊基取代的氟化铵(Np1F、Np2F,下图A),发现新的氟化铵盐不但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新增,同时β-H的减少也可以抑制干燥中有机氟化物的分析。将新戊基取代的氟化铵溶解在不同溶剂中,室温下在氟代醚中的离子电导率表现优异,可以与锂电池电解液的电导率相当。


氟离子电解质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质。图片来源:Science


电极的设计


随后,电解液被使用于三电极电化学探测中,以铋、铅、铜等金属为电极可以实现良好的循环;然而以铈、钙等金属为电极时,电极一定程度会溶解,导致无法完成循环。研究者通过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OTS)添加剂对金属电极进行预解决,在电极表面包裹一层氟化物,作为人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以提高循环性能。此外,为了应对正极金属溶解的挑战,作者还设计了惰性SEI层包覆的Cu@LaF3核壳纳米结构作为正极材料。这种设计有四点优点:(i)保护电极、戒备溶解,(ii)戒备电解液分析,(iii)限制电极体积膨胀、保持活性核的结构完整性,(iv)选择性渗透进入核区域的电解质离子。


金属电极材料在氟离子电解液中的可逆循环性能。图片来源:Science


Cu@LaF3表征及电化学循环性能。图片来源:Science


由此制备的氟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室温下可正常工作。尽管文中的电池性能与商品化的锂电池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无疑已经是开创性的成果。“我们依然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但这是第一个在室温下工作的可充电氟化物电池,”通讯作者SimonJones如是说。“与锂电池不同,氟离子电池不会因为过热而带来安全风险,原材料出产所萌生的环境影响也要比锂和钴的提取过程小得多。”该文另一位作者、200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obertGrubbs补充说。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