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在十一月十六日下午召开的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使用峰会(CBIS2019)“技术:创新迎将来”主题论坛上,关于目前GBT31467的修订问题,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首席专家王芳向与会代表解析了几个留意事项。
经过长期数据分解,王芳表示电动车安全事故场景大致有:充电,机械破坏,泡水。目前最紧要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多在充电和过充电时发生。
通过分解王芳发现,过充电事故第一个诱因是因为早期技术产品水平偏低,在电池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她表示,充电是一个系统的程,会涉及到充电系统、连接装置和整车的部件,还要考量极低温、极高温的情况下充电的复杂性。
第二个诱因是电池一致性的问题,以及制造过程中发生问题和控制策略的不当。分解发现有很多车不适用快充策略或者其他策略不当,导致电池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故。因此她提议后期要考虑关于这种快充条件下安全的等级评价,
关于机械破坏场景,第一个诱因是剧烈的正面和侧面的碰撞。在正常的正碰、侧碰、路口多车碰撞复杂的情况下,应当关心车的用电安全、电池的保护以及人员的保护状态。她表示,下一步的标准里面考虑的是动态的碰撞加上挤压同时发生的状态,这样更能笔直模拟实际的发生状态,
第三大类场景是泡水。除了最初的IP等级设计的不合理以外,她认为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长期使用过程中防水的可靠性下降。因为电池是一个动态的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车辆运行后,机械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考虑在全生命周期中的事故发生诱因,也是标准下一步考量的重点。
导致热失控和热扩散的原由很多,包括材料本身、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实际使用。隔膜材料的缺陷等,同时还有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包括系统集成里面的控制策略以及集成的结构合理性,还包括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本身的老化、结构的损失、隔膜的收缩等问题。而使用过程中积攒的电池安全风险也是最为紧要的,因此她提议也在车辆上进行相关探测,包括热失控的预警,以及预警后的足够逃生时间等。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