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补贴退坡倒计时 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要怎么样应对寒冬将至?

2021-03-03 ryder

在汽车市场整体陷入低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成为一抹亮色。依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十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超过85万辆,到年底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冲破100万辆毫无问题,总销量有望冲击110万台。


事实上,截至2018年十月,以纯电动车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在我国汽车总销量中的比例已经占到了3%。其中一些先进车型的续航里程甚至超过了400公里,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年销量也超过了15万台。


这些靓丽的数字背后,除了产业链公司的协力发展,加快进步,更离不开这些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继续扶持。然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的每一个公司来说,不可回避的一个实际问题时,政策补贴的倒计时正在慢慢临近,补贴退出后,行业又该要怎么样应对?


补贴退坡倒计时产业链寒冬将至


随着补贴退坡潮的蔓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量剧增的“繁荣”表象下,一些在过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成本挑战,补贴政策加速退坡了,但是市场化替代的拐点还未到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才能够脱开政策,靠纯市场因素与燃油车一较高下。


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资源价格依然在高位,动力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压力大,而且随着将来产量的释放,锂钴等原材料资源的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较大,这些都给下游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带来承压。


关键还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极不均衡,就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来说,就显著的表现就是高端产量严重不足,低端产量分明过剩。


依据数据统计,去年整个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是200GWh,而高端产量可能不到80GWh。TOP10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85%,行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公司在加速产量扩张。TOP10公司之外的其他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合计拥有约13%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占有约55%的行业总产量,且其中大部分产量属于低端产量,其产量利用率仅10%,拉低了整个行业产量利用率指标。


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聚集程度提升,竞争加剧的影响也开始往上游材料范畴传导。过去,利润丰厚的隔膜和电解液材料,单价下跌,产品利润急速下降,很多公司都已经减产或者转行。


“将来五年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面对洗牌。特别是补贴退坡后电池公司面对的降成本压力大大新增。”一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CEO表示,在没有补贴的情况,电池厂将面对极大的降本压力。他认为,电池的成本要在今朝的基础上下降40%以上。“补贴一旦退出,新能源车电池价格倘若不下降50%,电动车很难跟燃油车PK。”


补贴空窗期要怎么样应对挑战?


既然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新兴产业,补贴只是政府引导产业由起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一种方式,经过5年的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快到了断奶的临界点。


“2020年是新能源车补贴优惠退出的一个关键节点,但从2020年到2025年,新能源车产业走向成熟还有5年的空白期。”宁德时代董事长助理孟祥峰认为,在补贴推出后的5年,国家的产业政策还是要坚持。


在他看来,新能源车补贴可以退出,但税费优惠可以保留,对新能源车的非财税优惠(免限行、限号等)也可以保持。


此外,孟祥峰针对下一阶段,政府和公司要怎么样做,他提出自己的提议。


政府层面:完善监管体系。一是完善整车的安全检验制度。建立新能源车强制报废制度,戒备超期服役。二是制定动力锂离子电池存储运输安全标准。对满足条件的豁免危险品运输规定,可以鼓励铁路运输来降低成本。


公司层面:技术升级降本提效。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一方面要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电池使用寿命;提高电池使用安全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还要依据市场要研发快充技术,比如15分钟的快充技术。另一方面,则要寻找降本提效的可行性路径。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