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和保有量快速上升。越是在这个时候,企业越是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不顾产品质量,心浮气躁会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要真正赢得客户,非得注重产品的安全性。
近期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不时发生,让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在海南博鳌举办的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作为开场序幕的,就是一场“新能源汽车安全与召回”主题峰会;在全体大会上,“安全”成为与会嘉宾发言的高频词。
梳理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发生的场景,主要分为充电自燃、行驶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停车自燃等。其中,充电自燃占比最高。剖析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原由,既有机械的,也有电的,还有热的,但归根结底是因为电池的热失控。如果仅仅只是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一般影响不会很大;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单体电池热失控往往会引发整个电池系统热失控蔓延,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安全是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之本。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快速上升,安全事故有增多趋势仿佛符合概率学原理,但客观上却会给人一种安全问题更加严重的印象。因此,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底线思维。企业不能为了抢占市场不顾产品质量,心浮气躁会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特殊性、基础设施的联动性和市场使用场景的复杂性来看,当前惟有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落到实处,减少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推动产业更加协调、更高质量、更可继续地发展。
首先,企业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主动增强质量管控。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汽车产品质量关乎人的生命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论是整车加工企业,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要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全面强化质量管控。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企业要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警醒,不能为眼前短期利益,省掉或缩短电池产品探测验证过程与时间。须知,新一代电动车要想真正赢得客户,不只要靠动力性,更要靠安全性,让用户放心,将来才能赢得客户。
其次,国家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性标准的制定与实行。反思不少企业的产品之所以出问题,原由大多在于,只是在新产品准入认证时的样品车上按照标准去执行,但在实际加工中经常忽略了其中的紧要条款。如果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等安全要求的强制性标准能够尽快实行,则对于提高全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认知,强化企业安全性设计、制造水平以及相关售后服务,引导用户规范充电,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等,无疑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主管部门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体系,全方位加大监管力度。安全问题不能仅靠产品质量无限制提升来处理,它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对于整车厂的监管,目前我国在传统汽车范畴相对严格和健全,但在新能源汽车范畴还只是针对某些环节。主管部门应该针对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建立“防止为主、多级联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安全监管体系,包括产品认证、运行安全、维护保养、退役回收等环节,以及有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等。对已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状态予以实时在线监管,及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未然状态。
此外,还要增强科学普及,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尽管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起火事故发生率,新能源汽车起火率并不一定很高,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关注度和顾虑却更多。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燃油车自燃的可控性比较知道,对电动车安全性问题的可控性还不完全掌握。因此,除了平时增强引导与普及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及时发布信息,正面回应社会关爱,消除公众疑虑,减少因不明真相而带来的恐慌,莫让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蒙上阴影。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