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在多元交互中积淀,实现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业化

2021-04-26 ryder

现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注定了“单打独斗”式的自由研究变得越来越小众,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来完成,“抱团打天下”是大势所趋。


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史,正是中国科学不断打破国别与学科边界、学术与产业界限生长壮大的体现。瞄准产业目标、强化跨界思维、坚持全球视野,在多元协作中贡献中国智慧,既是中科院的时代积淀,也是发展的唯一选择。


中科院成立初期,许多研究所都是从“科学救国”的践行中成长起来的,那些诞生在特殊年代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无不对应一项项经济、国防重大需求。而要完成这些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命脉的科研攻关,非得依赖科研成果转化使用的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建国之时,我国天然石油资源尚未发现,石油的严重贫乏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重点组织和发展了我国人造石油的煤气合成液体燃料、页岩油加氢等研究。


1953年,在研究所的建议下,中科院和燃料工业部共同领导的液体燃料研究委员会成立。一年后,中科院主办液体燃料研究工作报告会,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石油学院、各个厂矿都派领导、专家、科技人员参加。这为今后科研与加工部门的高效协作打下了紧要基础。


一直到今天,科研不脱离企业加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是中科院倡导的文化所在。


为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国内外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孵化出了3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延长石油、神华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企业以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与该所深入合作,通过共享知识产权等多种形式,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实现了甲醇制烯烃、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中科院就是这样在基础研究与工业使用、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找到了无缝对接路径。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