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迂回前进 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

2021-04-26 ryder

短短十几年,锂电池实现车用化,其实已经及正在经历几个阶段:探索积累阶段、野蛮井喷阶段、调整反思阶段、三国混战阶段和有序发展阶段。


1991年,日本索尼(SONY)开发出了商业化的锂电池,1995年,丰田使用镍氢电池在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车上,在此并行有了将锂电池使用在车上的愿景,为此业界开启了不懈地探究与尝试。到目前为止,镍氢电池车载使用已超20年,被丰田汽车已发展到极致,而锂电池车载使用也已开始商业化。


短短十几年,锂电池实现车用化,其实已经及正在经历几个阶段:探索积累阶段、野蛮井喷阶段、调整反思阶段、三国混战阶段和有序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触发和起止都起因于政策之变、技术之争和市场之殇。作为行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其实是以一种忧虑的心情看待过往和目前的现状,但对将来广阔发展前景持惊喜热盼之心。为了梳理曾经过往的是是非非,想从行业历史、技术两方面来回顾总结过去,理解实际,并从锂电池的特殊性来展望将来。总共分两篇,此文为第一篇: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


跟随国家政策(十五计划确定电动车发展,2001年启动车载用动力电池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实现示范运营;十二五期间确定以纯电为主的路线,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计划应当是技术深度化、市场规模化),动力电池发展迂回前进,概括起来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2001年~2008年)


综合来看,这个阶段锂离子动力电池属于初创期和积累期,惟有少数企业在深耕、坚持、坚守着。应当来说这一阶段,特别是2006年之前,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可借鉴的是3C类锂电池技术),真正属于技术的原创期,有些企业浅尝辄止,望而止步。


唯一的示范化就是北京奥运会(595辆节能与新能源车使用,50辆锂电池奥运大巴),让大家看到了产业化的可能,有些企业开始转型涉猎动力电池,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二阶段(2008年~2011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后来国家十城千辆计划实行,几个诱人的蛋糕催生了很多电池厂如雨后春笋,走上了短平快的发展道路:技术同质,品质管控贫乏。但市场的饥渴催促着他们的野蛮生长,同时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技术发展时间的短促怂恿着这些企业的生存。这一阶段各个电池厂技术不能分出高下,地基有多深还未能见分晓,存在格兰亨姆现象(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范畴)。


第三阶段(2012年~2013年)


应征了一句话:惟有潮水褪去,才能了解谁在裸泳。国家补贴政策的延缓,路线转型的适应,致使短期内市场需求不稳定;同时第一批示范运营的电池存在的问题已经显现,技术问题凸显出来,这综合影响了需求的疲软和技术上的观望、摇摆。这使很多半路出家的企业知难而退,借机还俗;部分纯做动力电池的企业资金匮乏,无以为继,退出历史舞台。让大家感觉2015年累计50万量新能源车的销量遥不可及。


这一阶段其实已经沉淀下了一些技术扎实的企业。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