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怎么样理解光伏产业热词“PID效应” ?

2021-04-26 ryder

太阳能光伏讯:PID今朝是光伏界的流行词,很多人经常提起。然而,PID出现的原由有哪些,应当要怎么样戒备呢?


一、什么是PID?


PID的英文全称是:PotentialInducedDegradation,即电势诱导衰减。


2005年美国SunPower公司首次发现并提出PID效应,自此,光伏界同仁开始关注PID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随着光伏使用的大规模铺开,PID频繁进入大家的视线,我们对它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相关于研究文献中对PID复杂难懂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通俗的表述,使大家对PID的出现及相应的处理方法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PID效应的出现原由?


1)最早的原由解释


SunPower公司于2005年最先发现PID效应时提出:


组件串联后可形成较高的系统电压(以美国为代表的600V,以欧洲为代表的1000V),组件长期在高电压工作,在盖板玻璃、封装材料、边框之间存在漏电流,大量电荷集中在电池片表面,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恶化,导致填充因子(FF)、短路电流(Isc)、开路电压(Voc)降低,使组件性能低于设计标准。SunPower称此现象为表面极化效应,但此衰减是可逆的。


上述研究思路和结论被后来诸多研究者所引用,再具体解释一下。


下图为SunPower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一:SunPower电池剖面结构示意图


多个(例如今朝常用的是22个)光伏组件串联之后,处于组串末端的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会比较高(400V~900V之间),且组件边框一般都是接地的(电压为0V)。因此,高压组件的电池片和地面之间有可能会形成电流,此电流称为漏电流。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