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介绍锂电池失效机理

2021-04-26 ryder

标准循环寿命探测时,循环次数达到500次时放电容量应不低于初始容量的90%。或者循环次数达到1000次时放电容量不应低于初始容量的80%,若在标准循环范围内,容量出现急剧下降现象均属于容量衰减失效。电池容量衰减失效的根源在于材料的失效,同时与电池制造工艺、电池使用环境等客观因素有紧密联系。从材料角度看,造成失效的原由紧要有正极材料的结构失效、负极表面SEI过渡生长、电解液分与变质、集流体腐蚀、体系微量杂质等。


正极材料的结构失效:


正极材料结构失效包括正极材料颗粒破裂、不可逆相转变、材料无序化等。LiMn2O4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因Jahn-Teller效应导致结构发生畸变,甚至会发生颗粒破裂,造成颗粒之间的电接触失效。LiMn1.5Ni0.5O4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四方晶系-立方晶系相转变,LiCoO2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Li的过渡脱出会导致Co进入Li层,造成层状结构杂乱化,制约其容量发挥。


负极材料失效:


石墨电极的失效紧要发生在石墨表面,石墨表面与电解液反应,加工固态电解质界面相(SEI),倘若过度生长会导致电池内部体系中锂离子含量降低,结果就是导致容量衰减。硅类负极材料的失效紧要在于其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性能问题。


电解液失效:


LiPF6稳定性差,容易分析使电解液中可迁移Li+含量降低。它还容易和电解液中的痕量反应生成HF,造成电池内部被腐蚀。气密性不好引起电解液变质,电解液黏度和色度都发生变化,终导致传输离子性能急剧下降。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