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随着锂离子化学电池在各种电子产品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这些电池充电的创新处理方案变得越来越必不要少。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系统灵活度,我们可以使用微解决器来控制电池充电的各个方面,包括旨在提高充电速率和电池寿命的神奇充电算法。这种办法还能够准许更高电压的电池包实行。
本文将解析要怎么样利用一颗微解决器来控制一个宽输入电压DC/DC控制器的功率级板。这种处理方案可支持高达55V的输入电压;5V到51V范围的电池充电电压;以及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达10A的输出电流。本文中所讨论的硬件和软件均由TI使用工作人员开发,并经过他们的探测,目的是让客户能够快速地进行处理方案原型机制造。
为了易于开发,我们将电池充电器分析为两个单独的板:微解决器控制器板和DC/DC-转换器功率级板(请参见图1)。正负电池端均连接至功率级板,而系统管理总线(SMBus)通信线则连接至微解决器板。智能电池将我们想要的充电电压和电流信息发送给微解决器,之后将两个脉宽调制(PWM)信号发送给DC/DC-转换器功率级板,以设置实际输出电压和电流。
为了能够使用标准宽输入电压DC/DC转换器,功率级板设计有一个特殊的反馈电路(请参见图2),以正确地控制电池充电。微解决器遵循的充电序列是,在电池电压接近其规定最大电压往日一直对充电电流进行限制。当达到最大电压时,充电电压便保持恒定,从而让充电电流逐渐减少,直到认为电池获得完全充电为止。这时,PWM输出信号便封闭。
初始电流限制充电速率有两个电流电平。当电池过度放电时,在电池电压达到某个足够安全的级别来接受标准充电速率往日,将一直使用很低的充电速率来进行充电。
在如图2所示反馈电路中,U3:B将PWM-电流基准电压(I_PWM1)同提供给电池的测量电流(ISNS1)进行对比。如果PWM基准电压高于测量电流,则放大器输出为高。如果基准电压较低,则放大器输出为低。
一个电阻分压器(R30和R34)用于测量U3:A的VBATT1输入端的输出电压。我们将该电压同PWM-输出基准电压(V_PWM1)进行对比。如果该基准电压更高,则放大器输出为高。如果基准电压更低,则放大器输出为低。最大输出电压可由如下方程式表示:
D1二极管将两个放大器输出与一个逻辑OR组合。最低电压供给反相放大器(U3:D),其让误差信号极性在使用DC/DC控制器(这里为TI的TPS40170)时为正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控制器尝试发送一个设定电流;同时,如果负载可以接受该电流,则控制器便调节为该电流级别。如果负载不接受全部电流,则电压开始上升,并最终达到VOUT(max)。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电压环路接管,并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
若想提高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功率级板上还要有过电压状态(高达100V)和反向电压连接(其正负极被交换)的保护电路。图3显示了这种电路。
输入电压反接时,反向电压保护由MOSFETsQ7和Q9以及D2来提供。这样便不准许对系统施加负电压。输入过电压保护由MOSFETQ8和Q10提供。齐纳二极管D4,设置电路开始钳位的电压。一旦超出齐纳电压,FET的栅-源电压便开始下降。这使FET工作在线性区域,并让微解决器持续得到供电。与此同时,DC/DC转换器封闭,而信号SD1和SD2被拉至接地。
软件实行与硬件实行同等紧要。简要软件流程图已显示在图4中。微解决器通过SMBus询问电池,祈求其想要的充电电压和电流。在确认这些值以后,它便设置两个PWM输出,以对到达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进行调节。如果在任何时候,电池发布了一条充电警告,则PWM输出封闭。另外,一旦电池的充电状态达到100%或者设置的完全充电位,则PWM输出封闭。
电池充电期间,安全是最紧要的问题。所有处理方案都应当有数个保护层。第一个保护层是具有内部保护MOSFET的智能电池本身。在充电期间,微解决器应定期(每隔2秒钟较好)与电池通信,对电池状态寄存器中的所有安全标志进行监控。要求应和的一些标志位包括过充电警告(OCA)、终止充电警告(TCA)、超高温警告(OTA),以及完全充电(FC)状态。微解决器的板上模数转换器,可用作过电压或者过电流事件的二次检查。
结论
通过将一颗微解决器与一个宽输入电压DC/DC控制器配合使用,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完全可编程、宽输入电压电池充电器。本文为你解析了一种处理方案,其使用TI的低功耗MSP430F5510微解决器,配合TPS40170DC/DC控制器,构建起一种能够支持高达55V输入电压的结构。文章描述了一种TI使用工作人员为实行正确电池充电而开发的特殊反馈网络。另外,我们还讨论了一种用于过电压保护和反向电压保护的新颖处理方案。通过SMBus通信协议与智能电池进行通信所需的软件,可通过参考文献1(一份使用报告)中的链接下载到。SMBus智能电池充电器的相关详情,也可在参考文献1中找到。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