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强调技术而非规模 治理不合规公司 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监管方式升级

2021-04-24 ryder

最近,为进一步增强锂电池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信部对《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和《锂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暂行方法》(以下简称《暂行方法》)进行了修订,形成《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以下简称《2018年本规范》)和《锂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暂行方法(2018年本)》(以下简称《2018年本暂行管理方法》),新版政策将于2019年二月十五日起正式施行。


记者对新旧两个版本的文件做了比较,梳理出几点不同:


第一,不再强调规模,要求提升技术。依据《规范》,公司应满足多项规模要求:电池年产量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量不低于2000吨;负极材料年产量不低于2000吨;隔膜年产量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电解液年产量不低于2000吨,电解质产量不低于500吨。


《2018年本规范》取消了对加工规模的相关要求,而是针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指标提出了要求,紧要包括两点:一是应具有电池正负极材料铁、锌、铜等金属有害杂质测试能力,测试精度由不低于1ppm,精确到不低于10ppb,要求提高了100倍;二是规定研发经费不得低于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3%。


值得留意的是,《2018年本规范》不再要求公司非得具有高新技术公司资质或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改为鼓励公司取得高新技术公司资质或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技术中心。


相较而言,《2018年本规范》新增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相关规定。在智能制造方面,鼓励公司积极开展智能制造,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加工周期,提高加工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绿色制造方面则特别提出,鼓励公司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加工、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促使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方遵守行业标准与规范,落实加工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弃锂电池回收解决体系。


《暂行方法》规定,整改不合格或者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以及停产超过1年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撤销其通告资格。撤销通告资格的公司,经整改合格1年后方可重新提出通告申请。而《2018年本暂行方法》则规定,被撤销通告公司的重新申报材料将在两年内不予受理。


此外,《暂行方法》规定工信部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对通告公司产品进行抽查。抽查不合格的公司,将通报并责令其予以整改;一年之内继续两次抽查不合格的公司,视为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2018年本暂行方法》则取消了其中“一年之内”的时间限制。


依据《2018年本暂行方法》,工信部负责全国锂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工作,组织对公司申请材料进行复核、抽检、公示及通告,公布锂电池行业规范通告名单并执行动态管理。公司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应不低于实际产量的50%。同时也要求,公司严格控制新上单纯张大产量、技术水平低的锂电池(含配套)项目。对促使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加工成本等确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组织论证,论证通过可予以执行。


行业人士表示,新政的执行简化了对锂电池四大材料公司的产量和工艺技术参数要求,将技术主导权进一步归还给公司,与此同时一些技术不达标的落后产量也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针对锂电池的上游材料加工公司质量测试的标准提高,无疑也将对包括新能源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在内的相关锂电原材料质量提升有着紧要意义。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