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为进一步增强锂电池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信部对2015年九月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简称“《规范条件》”)和2015年十二月的《锂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暂行方法》(简称“《管理暂行方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政策将于2019年二月十五日起正式施行。修订后的政策提到,锂电池公司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申请2年内不再受理。
比较之前公布的文件,修订后的《规范条件》和《管理暂行方法》在技术、材料,以及管理等多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值得留意的是,《管理暂行方法》适用公司从事范围中刨除了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
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电池技术路线很紧要。倘若技术方向正确,其将来发展就会很顺利。同样的,政策也会使其受益。
取消规模要求,提升技术要求
《规范条件》中取消了此前的电池年产量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量不低于2000吨等多项加工规模的相关要求。但针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紧要为以下两点,一是公司对电池正负极材料铁、锌、铜等金属有害杂质测试的精度由此前的不低于1ppm改为不低于10ppb,也就是说,相较此前精度提高了100倍;二是规定公司研发经费不得低于当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3%。
此外,《规范条件》中也不再强制要求公司非得具有高新技术公司资质或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而是改为鼓励公司取得高新技术公司资质或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技术中心。
鼓励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另外,相较而言,《规范条件》中还新增了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相关规定。在智能制造方面,鼓励公司增强顶层设计,促使自动化装备升级,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积极开展智能制造,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加工周期,提高加工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绿色制造方面,提出鼓励公司打造绿色供应链,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加工、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建立废弃锂电池回收解决体系,上述规定均是此前没有的。
修订后的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暂行方法中增强了监管力度。《管理暂行方法》中提出,拒不整改、整改不合格、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者停产超过1年的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撤销其通告。而被撤销通告的公司,申报材料2年内不予受理。相比此前经整改合格1年后方可重新提出通告申请来看,监管力度有所提升。
此前暂行方法规定工信部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测试机构,对通告公司产品进行抽查。抽查不合格的公司,将通报并责令其予以整改;一年之内继续两次抽查不合格的公司,视为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而《管理暂行方法》则规定抽查不合格的公司,将通报并责令其予以整改;继续两次抽查不合格的公司,视为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取消了“一年之内”的时间限制。
值得留意的是,不论是《规范条件》还是《管理暂行方法》,都对适用公司范围进行了修改,锂电池加工公司从事的电池包中刨除了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规范条件》中对电池四大材料都列明了严格的质量测试标准要求,所以即便范围中不蕴含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但对其同样具有促使质量提升的作用。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