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过剩愈演愈烈

2021-04-24 ryder

当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要想得到市场认可,就非得将发展重点从产量扩张转向产量优化,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来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公司自身竞争力。


宁德时代日前公布的2019年一季报显示,其首季实现营收约99.82亿元,同比上升了168.93%;实现净利10.47亿元,同比上升153.35%。对此,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宁德时代一季度的良好经营体现了在其产业链上的强势地位,其经营业绩的大幅上升紧要是该公司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增大、销售规模张大,并通过增强费用管控、费用率有所下降所致。


事实上,不仅是龙头公司在张大产量,近期,一些中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厂商也在做出类似布局。然而,在当前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过剩的背景下,盲目张大产量否帮助公司在逐渐“白热化”的竞争中胜出呢?


产量扩张仍在持续


五月十五日,亿纬锂能公布通告称,为积极推进该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范畴的发展,拟张大动力锂离子电池加工规模,本次投资规模拟不超过35亿元。记者知道到,2018年亿纬锂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为全国第7名,共1.29GWh。而通告中提出的最新目标显示出亿纬锂能对现状并不满足,想要通过张大产量寻求冲破。


除了亿纬锂能,继续加码产量的还有宁德时代和鹏辉能源等几家电池公司。今年年初,宁德时代宣布修改其在德国建造动力锂离子电池厂的产量计划,将从最初设计的14GWh提升7倍至98GWh,以此来迎合日益上升的市场需求。


相比龙头公司宁德时代的“豪爽”扩产,作为电池公司新秀的鹏辉能源也不甘落后。在2018年连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前十都未上榜的鹏辉能源,在近期公布的四月份国内厂商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排行中已升至第五。该公司称,由于订单量新增,计划今年上半年扩产2GW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公司对上汽通用五菱、东风股份等订单增量继续释放,仅供上汽通用五菱每个月的新能源汽车出货量就有4000台左右,一年就要‘吃’掉1GWh产量。目前公司整体产量在2GWh左右,因六月份还要向长安车厂批量供货,现有产量已无法满足车厂的订单需求,正在抓紧扩产。”鹏辉能源副董事长鲁宏力表示,该公司将依据订单情况逐步释放产量,远期计划产量为10GWh。


高端供应不足,低端产品过剩


虽然很多公司都在加紧张大产量,但我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相当严重的结构性产量过剩中。


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为56.9GWh,而同期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约为260GWh,有4/5的产量没有释放。随着新产量的持续投放,2018年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可装备4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是2018年产销量的近4倍。高端供应不足,低端产品需求不足的结构性产量过剩问题突出。


在此背景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产量扩张的合理性是不是充分呢?


业内人士解析,此前,宁德时代已经与上汽、广汽等整车公司建立合资公司。2018年三月,宁德时代还拿下了大众集团MEB项目动力锂离子电池订单,五月又与戴姆勒签署合同,进入了戴姆勒电池供应体系。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产品质量受市场认可,宁德时代的产量扩张“理由充足”。


然而,一些公司的盲目产量扩张就很难被理解。上述业内人士分解,亿纬锂能的产量继续加码就略显“冲动”。


该人士认为,尽管亿纬锂能近年来在动力锂离子电池范畴内频繁加码,但该业务的业绩贡献却并不分明,从近几年的财报表现来看,亿纬锂能的净利上升紧要依靠于投资麦克韦尔获得的收益,而后者紧要以“电子烟”为主业,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关系并不大。


“亿纬锂能原有的产量技术相对落后,很难满足如今公司的需求。倘若仅是通过单纯的张大产量来‘自救’,恐怕作用不大。”崔东树指出,目前我国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大部分走的还是以量取胜的道路,往往更重视张大加工规模而忽略了产品品质,对产业后续的发展很不利。


公司应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


“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甚至用‘鱼死网破’来形容都不为过。”崔东树表示,在此情况下,维持现状的公司势必会出局,“这是一个必然的竞争过程,市场自然会筛选出优质的电池厂商。”


据统计,2016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数量达155家;2017年这一数据降为约130家;2018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数量持续下降至100家左右,三分之一的公司已被淘汰出局。


那么,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又该要怎么样在如此猛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要想得到市场认可,就非得将发展重点从产量扩张转向产量优化,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来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公司自身竞争力。


“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聚集度越来越高,公司倘若不抓紧提升自己的技术,势必会被淘汰。”崔东树分解指出,目前新能源整车公司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应“投其所好”,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重视人才培养,更好地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此前也公开表示,要化解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产量过剩的问题,公司应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电池公司非得以全球视野加工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自身技术始终站在世界前沿。”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