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搭载外资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也能获得补贴了!这一政策的变化,近日被“刷屏”。十二月六日,在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推荐车型目录(2019年第11批)》(以下简称《目录》)中,配装松下、LG电池的国产特斯拉Model3榜上有名。据悉,《目录》上北京奔驰和广汽丰田的两款新能源汽车配装的也并非国产电池。这些上《目录》的车型,即将获得新能源汽车补贴,这标志着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正式向外资公司开放。
《目录》体现了我国对内外资公司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思路。将来,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将直面外资竞争,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竞争将更加猛烈。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滑坡、外资动力锂离子电池抢摊我国市场的情况下,也有业内人士担忧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能否应对。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首先,近年来的行业洗牌让国内公司加速成长。虽然前些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风口期,我国涌现出了数百家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造成产量过剩,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补贴等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在车市下降的大环境下,很多实力不济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已经被淘汰出局,能够胜出的佼佼者已经具备了与外资公司抗衡的实力,如宁德时代已成为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
其次,外资公司的全面进入有利于激发市场生机。过去,在政策的庇护下,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囿于现有小格局,不思进取,只想着要怎么样获取订单,却在技术研发方面缺少动力。外资公司的进入,将倒逼本土公司提高危机意识、激发生机,进行技术升级,真正走向市场。随着有竞争力公司数量的新增,整个市场才会迸发出生机,从而加快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降低成本、提升性能,进而促使新能源汽车性能升级。
再则,充足竞争才能提升公司实力。浑水摸鱼者早该成为淘汰落后产量的对象,将来市场的充足竞争将加速这一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有实力的公司自然会脱颖而出,也能在市场的风浪中练就真本事。一味地保护不能真正做大做强产业,与外资公司同台竞争虽有挑战,但关于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更为有利。
回顾动力锂离子电池范畴近年来的政策调整,不难发现开放是“进行时”。2015年三月,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将配装获批公司加工的电池作为拿到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基础性条件;此后,工信部先后公布四批动力锂离子电池加工公司目录(即“白名单”),其间入选的57家电池厂家均为本土公司,为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快速崛起供应了“窗口期”,也使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异军突起。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再加上汽车行业是对外放开的排头兵,动力锂离子电池范畴全面放开势在必行。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也是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去年开始,政策已有所松动,外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开始在我国加大布局。今年六月下旬,动力锂离子电池“白名单”正式废止。此次《目录》的出台,正是动力锂离子电池范畴进一步张大开放之举。
无疑,外资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解禁将重塑产业格局,加剧市场竞争。对此,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不可掉以轻心,要深刻沉思要怎么样更好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应对新的环境。
第一,技术创新始终是市场竞争力的根基。不断创新才是提升竞争力的最佳捷径,在这方面,不少公司一直在行动,如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头部公司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在研发CTP(无模组动力锂离子电池组)技术,以不断提升电池性能。
第二,增强管理是不二法门。公司管理涉及从人、财、物到产、供、销,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全流程、全环节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实力。如近年来亿纬锂能等公司正在提升加工线的自动化水平,以达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随着市场的成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倘若公司还是像过去那样只重数量不顾质量,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在技术创新基础上抓好产品质量,才能让销量节节攀升。市场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检验,重心就是技术和质量。当前,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资源逐步向头部公司聚集,也正体现了这一趋势。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