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高校研发雨天太阳能储能电池取得新进展

2021-04-24 ryder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研发,直到21世纪太阳能电池才进入民用范畴,且紧要以金属硅(工业硅)提纯而来的各类晶硅电池为主。然而这种金属硅提炼过程中出现的四氯化硅有强腐蚀性、急毒性,又难保存,因而污染最为严重。从金属硅中提纯出的多晶硅片解决又要耗费大量电能。针对这种高污染、高消耗的弊端,1991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成功研发了介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不仅将这一电池的发电效率由1%以下提升至7.1%,而且还采用了薄膜化技术,使其更加轻便、柔韧,并由此掀起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潮,这一新型电池的研发态势可以用各有特色来形容。


近年来,我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唐群委教授率领团队开展新型太阳能研发,取得了可在雨天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的紧要性阶段成果,使科学界和产业界向全天候太阳能的设想迈进了一大步。


谈及这一研究背景,唐群委教授说:这要从长期困扰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学术难题谈起。


悬而未决之问引发科技冲破


电解质、对电极一直是制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的两大技术瓶颈。前者易泄露、挥发,后者成本高、易溶解。2013年十一月,第九届我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期间,云南师范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教育部重点试验室杨培志教授提到:倘若能开发一种在夜晚和阴雨天等其他天气情况下也能发电的太阳能电池,那对光伏发电的推动用途将是非常大的。唐群委大受启发,顺着杨教授的思路认真沉思并研究在其他天气情况下的太阳能发电问题。他说:有的单位以有机染料见长,有的学者紧要研究纤维太阳能电池,有的团队以凝胶电解质研究著称,而我们则侧重于‘导电凝胶电解质和合金对电极的研究。


唐群委教授团队首先采用自主研发的导电凝胶电解质组装太阳能电池,使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9.1%(一般凝胶电解质电池的转换效率为6%,液体电解质电池的转换效率为7%),开创了凝胶电解质研究的新模式。接着他们又采用自己发明的合金对电极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更是达到了12.75%,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以钴镍合金为原料的低成本对电极材料,并获得了8.3%的电池效率,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规模产业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在太阳能电池基础研究中,除了聚焦电解质、对电极这两大制约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的瓶颈外,唐群委还向另一长期困扰太阳能电池科学界的难题发起冲击。太阳能电池在暗环境发电效率低,甚至不发电,一直是无法处理的难题。十多年来,国际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也没有分明起色。唐群委说,从事其他研究之余,他也始终在沉思这个难题,但始终没有想到破解之法。一次偶然机会读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有关盐水在石墨烯材料上流动会出现电信号的研究报告,唐群委对雨滴滴落在石墨烯材料上是不是也能出现电信号出现了质疑。他率领科研团队迫不及待地进行试验,果不其然,雨滴滴落在石墨烯材料上也会形成阳离子/电子双电层赝电容,雨滴在石墨烯表面的铺展-收缩即为赝电容充、放电过程,进而出现电压和电流。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