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1锂离子电池产业现状:消费锂离子电池需求饱和,动力锂离子电池拉动整体产业
锂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赖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池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一般采用含有锂元素的材料作为电极的电池,是现代高性能电池的代表。
锂电池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向采用更绿色环保、性能更优的正/负极材料方向研发,到90年代,随着索尼公司研发出首个商用锂电池以及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对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增大,锂电池开始成为主流。
锂离子电池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镍钴锰、锂矿和石墨矿,由此构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极基材、隔膜等;中游则是将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极基材、隔膜组装成电芯后进行制造和封装;下游是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范畴。
在过去5年来,锂离子电池在下游消费品范畴发展迅速,其中,笔记本和手机的越来越大众化是推动锂离子电池的消费范畴快速增长的原由,目前消费锂离子电池范畴需求已经较为饱和。将来,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电动车逐渐成为锂离子电池的第一大需求产业,因此动力锂离子电池成为锂离子电池产业需求增长的聚集范畴。
随着新能源乘用车成为拉动锂离子电池需求的主要引擎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程度提升,依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使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总装机量达到56.89GWh,出货量为65GWh。
2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竞争格局:中、日、韩三足鼎力,松下第一
目前,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呈现中、日、韩三足鼎力的格局。依据韩国市场研究公司SNEResearch发布的2018年1-9月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数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日本松下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全球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出货量达到13.38GWh,而宁德时代紧追其后。对比2018年1-9月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TOP10和全球锂离子电池企业不纳入中国电动车装机计算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出货量TOP10情况来看,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2016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调整,LG化学等外资电池企业都未能进入动力电池目录,被排除在主流市场外。
综合两个排名的情况,全球和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竞争梯队如下所示:国际三大巨头日本松下、LG化学以及三星SDI;而国内第一梯队则为宁德时代及比亚迪。
1布局历程
日本松下在1994年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1998年进入锂离子电池消费范畴市场,为笔记本电脑提供圆柱电池,2008年开始与全球最大电动车企业特斯拉合作并于2014年共建超级电池工厂,当之无愧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企业。韩企LG化学以及三星SDI均在1999年开始布局锂离子电池产业,两家企业都专注提供锂电产业整套处理方案。
2经营情况
近年来,三大锂离子电池巨头电池业务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日本松下的营收稳定在300亿元左右,而三星SDI的能源处理方案销售额(电池业务收入)同比增速显著提升。
3产能及产品情况
从产能情况来看,日本松下目前在日、美、中共建造七个动力锂离子电池工厂,预计2020年达到52GWh;三星SDI则在韩国、中国及匈牙利布局了汽车动力电池的工厂;LG化学在韩国、中国、波兰和美国运营着四座电池工厂,计划到2020年拥有年产110GWh电池的加工能力。
从产品情况来看,日本松下的技术路线主要以圆柱为主,与三星SDI以方形为主不同;在材料供应体系上,松下严格管控供应商来源,而三星SDI则采取开放模式。LG化学在技术路线上主要为软包,正极材料自主供应,隔膜技术则由外部代工。另外,松下与特斯拉合作,是特斯拉电动车的专用电芯供应商。
3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洗牌猛烈,向龙头聚集
2018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企业数量为93家,较2017年出现下滑,行业洗牌格局剧烈,产业链公司迎来一场大浪淘沙的筛选。
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内95%企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主要加工中低端锂离子电池产品。2018年6月开始实施的《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过补贴措施声明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的更高要求,低端锂电产能过剩逐步被淘汰。
进一步对比2017-2018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CR5和CR10的装机量情况来看,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的聚集度已非常高,2018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CR5为74%,CR10达到83%,而CR20更是高达92%,这意味着排名在二十名后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企业实际上已被边缘化。
装机量情况
详尽分解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装机量企业结构,宁德时代占了41.19%,装机量达到23.43GWh,同比增长123%;排在第二的是比亚迪,占了20.09%,装机量达到11.43GWh,同比增长102.43%;第三名是国轩高科,占5.4%,装机量为3.07GWh。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高端产品之间的竞争主要聚集在国内仅有的几家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属于垄断竞争格局。随着我国政策对锂离子电池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企业聚集。
1经营情况
在营业收入方面,我国四大锂离子电池上市公司都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比亚迪的业务还蕴含新能源汽车销售,因此其营收和研发支出都远远高出另外三家企业。
在净利润方面,宁德时代的净利润保持每年高速增长,而比亚迪和国轩高科在2017年都呈现小幅下滑;值得关注的是,四家企业的销售毛利率在2017年都呈现下滑,主要原由在于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退坡,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4锂离子电池行业竞争前景:外资入局中国市场,寡头格局将进一步增强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逐步深入,全球各国及重点企业均加大力度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动力电池范畴,基于新材料和结构的高比能动力电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焦点,大力提升目前车用动力电池安全性、寿命、低温特性,降低成本是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在美国、日本、欧洲和韩国等国家/地区科技规划以及重点企业战略规划中多次提及新体系结构车用动力电池技术,重点关注高性能电池材料、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致力于寿命、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提升)、高性能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电池标准体系、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锂金属电池、电池梯级利用及回收技术、电池加工制造技术及装备等。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在国家科技项目的重点支持下,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在动力电池范畴的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虽然小容量功率型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和产品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大容量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单体动力电池的特性,已经具备推广使用的条件。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已经进入到产业化建设和推广使用的关键阶段,从2018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上市企业的布局情况来看,宁德时代与外资车企合作,并在德国建设电池加工基地;比亚迪和国轩高科分别在重庆市、青岛市开展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18年,外资锂离子电池企业首次获得在我国经营的许可,LG化学等外资企业纷纷建厂张大产能,外资的进入或将使得我国国内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范畴展开猛烈的竞争。
依据瑞士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将来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在动力电池范畴的需求将会从2018年的93GWh提升至2025年的973GWh。预计到2021年,日本松下、LG化学以及宁德时代的产能都将超过50GWh,是绝对的增量来源,将来的全球电池市场寡头格局将进一步增强。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