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工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办法》,执行加工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加工者对其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加工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即是其中一项紧要内容。
然而,贯彻加工责任延伸制没那么简单,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像极了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电影。究其根源,在于退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规模较小,以及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过程中,电池的历史信息难以追溯,因此,实施编码制度,给动力锂离子电池配上一张身份证是处理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问题的当务之急。
八月四日,GB/T34014-2017《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编码规矩》、GB/T34015-2017《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测试》和GB/T34013-2017《电动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三项国家标准重磅出台,加上之前出台的GB/T33598-2017《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以下将这四项标准分别简称为《编码规矩》《余能测试》《规格尺寸》《拆解规范》),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范畴已经构建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无序状态有望改变。
标准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GB/T34014-2017《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编码规矩》、GB/T34015-2017《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测试》;
提出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和工业化部;
归口单位: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
公布日期:2017年七月十二日;
公布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执行时间:2018年二月一日。
《编码规矩》——动力锂离子电池溯源管理获有力支撑
该标准由整车公司、电池系统公司、电池公司、回收利用公司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而成,适用于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加工、销售、使用、维护、回收、梯级利用、再生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溯源与管理。
编码对象: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组)、电池模块、单体电池及梯级利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组)、电池模块、单体电池,且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组)、电池模块与单体电池,梯级利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组)电池模块与单体电池的编码应建立对应关系。
代码结构:分两部分,即第一部分设计信息+第二部分加工信息,两部分可分别编码,也可合并编码。梯次利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也可用此结构代码,但要重新按编码规矩进行编码,原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的编码需保留。
代码结构的表示办法有多种,其中包括厂商代码、产品类型代码、电池类型代码、规格代码、追溯信息代码、序列号和梯级利用代码等。
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编码的标准,在进行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管理、电动车参数监控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等工作时,电池信息确认的一致性和唯一性无法实现,统一编码为这些工作的开展供应了有力支撑,这也是对动力锂离子电池进行统一编码的意义所在。
《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测试》——回收利用向前推进
《余能测试》规范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外观检查、极性测试、电压判别、充放电电流判别、余能探测等测试流程,为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余能测试供应评价根据,有助于提高废旧动力蓄电池余能测试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本标准由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正式公布的标准与之前的意见稿有较大变化: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