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围绕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问题(高温热失控为主),讨论影响电池安全性的各种因素,以及要怎么样进一步提升锂电池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措施。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在会上分解了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三种诱因,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处理办法及提议。热诱因通俗来讲,所谓的热诱因就是外部高温环境,包括外部起火、电池散热不良等。在外部高温下,由于锂电池结构的特性,SEI膜、电解液等会发生分析反应,电解液的分析物还会与正极、负极发生反应,电芯隔膜将融化分析,多种反应导致大量热量的出现。隔膜融化导致内部短路,电能量的释放又增大了热量的加工。这种累积的互相加强的破坏用途,其后果是导致电芯防爆膜破碎,电解液喷出,发生燃烧起火。
实验数据显示,当电池单体温度达到135℃时,隔膜开始融化,电压下降;150℃电池电压快速下降;等温度高达245℃时,隔膜完全崩溃,电池就会出现起火爆炸的现象。对此,厂商可以从电池设计和BMS电池管理系统两个方面来处理。从电池设计角度,可以开发来戒备热失控的材料,阻断热失控的反应;从电池管理角度,可以预测不同的温度范围,来含义不同的安全等级,从而进行分级报警。
今朝市面上的电动车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都蕴含热管理系统,采用风冷或者水冷办法为电池散热。关于用户,要从使用习惯开始消除热诱因,比如戒备阳光直射车辆、车内不要放置易燃物等,同时常备车载灭火器,消除自燃因素。此外,时刻关注仪表板或中控屏上的电池温度信息,一般来说电池单体的工作温度在40℃~50℃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都是不利于电池使用的。电化学诱因电池制造杂质、金属颗粒、充放电膨胀的收缩、析锂等都有可能造成内短路。这种内短路是缓慢发生的,时间非常长,而且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热失控。若进行实验,无法重复验证。目前全世界专家还没有找到能够重复由杂质引起的内短路的过程,都在研究当中。要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提高制造工艺减少电池制造中的杂质。这就要选择产品品质好的电池厂商,其次对内短路进行安全预测,在没有发生热失控之前,要找到有内短路的单体。这意味着非得要找到单体的特点参数,可以先从一致性着手。电池是不一致的,内阻也是不一致的,只要找到中间有变异的单体,就可以将其分辨出来。详尽而言,正常的一个电池的等效电路和发生了微短路的等效电路,方程的形式实际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正常单体、微短路的单体的参数发生了变化。可以针对这些参数来进行研究,看其在内短路变化中的一些特点。满电状态的电池负极上嵌入大量锂离子,过充后,负极片上出现析锂现象,出现针状的锂金属结晶,刺穿隔膜发生短路。在BMS电池管理系统中,都会有过充保护策略,当系统测试到电池电压达到阈值时,就会关断充电回路,对电池进行保护。虽然在出厂前,厂家针对BMS都会进行一些列电性能探测,但是为了防止万一,还是不提议广大用户长时间给电动车充电,并且选择正规的充电设备,消除过充隐患。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