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修订”

2021-04-25 ryder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加工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矩》(工产业[2009]第44号公告)(以下简称09版《管理规矩》)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加工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修订稿》),8月12日对外公布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记者最新采访了上海市新能源推进办公室、汽车行业分解师和相关车企等,对《修订稿》几个重点部分逐一解读。

解读“新能源汽车准入修订”电池争议模糊化解决

重点一:准入门槛五方面要求更高

此前有媒体报道《修订稿》对新能源加工准入要求降低,汽车行业分解师曹云表示,这一解读是“过度”的。事实上要求有所提升,更趋向将来的市场需求。上海市新能源推进办负责人刘建华也表达了相同观点。

《修订稿》中,对于申请准入的项目规矩要求,从过去的19条提升到了28条,单是这一点就反应出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有了更多的要求。详尽来看,有以下五点。

1、新《规定》约束力上升

刘建华认为,首先新出台的《修订稿》将《新能源汽车加工企业产品准入管理规矩》变更为了《新能源汽车加工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规矩”和“规定”虽然惟有一字之差,但是约束力分明不同。“《规矩》变为《规定》,对企业的约束力有着分明提升。”

2、明确规定了新能源汽车的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的界定上,早前一直存在争议,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新出台的《修订稿》中,明确新能源汽车定义,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赖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等,减少了节能汽车、清洁汽车、一般混动汽车等“浑水摸鱼”之类的车型,删去了老条款中“混合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类别产品。

3、申请主体要求更为严格

在申请主体方面,新版本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详尽体今朝,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加工、探测甚至是电池的后续回收都有综合的考量。不仅是硬件上,软件上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新《修订稿》中,对于电池的后续回收也计入企业的考核中。“把新能源汽车加工的后向问题交给加工企业,尤其是之前争议的电池回收问题,并建立一车一档案的管理,对于加工资质的管理更为严格。”曹云如此解释。

对于新能源汽车加工资质的问题,不仅规定了拥有传统汽车加工资质的车企可以申请加工,准入条件还特别提出了“企业集团下属企业的准入条件及审查要求”,企业集团下属企业可共用集团的部分能力。也就是说,集团旗下的企业可以申请新能源汽车加工,更规定了集团下属企业可以共用集团的部分能力进行加工。

4、加工主体界限更为严格

加工主体非得是已取得《公告》的汽车加工企业,或者是已经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的新建汽车加工企业。跨产品类别加工新能源汽车的现有汽车加工企业,也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投资管理规定完成投资项目手续。

同时,即使是已经获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也无法松懈,非得满足最新的准入要求,否则将暂停加工、销售新能源汽车产品。这些企业准入有2年缓冲期,要在两年年进行调整,两年里复核通过才可以持续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加工,而产品准入则惟有6个月时间进行调整。详尽规定为:“在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新能源汽车加工《公告》资质的整车、改装客车、特种作业类专用车加工企业,应该进行改造,并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报送满足本规定的审查计划,并于24个月内完成审查。申请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及变更扩展产品,应该符合《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根据标准》,在产产品可以延后6个月。”

5、安全范畴更加重视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企业,建立大数据模式,对于车辆进行安全监控。

这主要体今朝三点。第一点,对于开发企业建立大数据库模式,对于开发、加工、探测、维修各环节进行可控和可追溯,完整体系,在安全管理上发现薄弱环节。第二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监控进一步增强,企业建立自己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平台、国家平台联动对接。第三点则是对于汽车后市场——维修范畴进行监控,新《修订稿》提出了导向和航标。

重点二:对于电池准入争议未明确化解决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新《修订稿》对于之前饱受争议的电池问题做了模糊化解决。

据悉,修订准入条件的过程中已在业内征集过多次意见,也曾提出对电池准入的要求,将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和《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准入挂钩。但本次发布的修订意见稿中,并没有对配套电池企业的准入要求,只是要求新能源汽车产品装载的电池依然需要通过国标测试。

早前,部分车企采用了未进入工信部《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即“白名单”)的动力电池,对于这部分车企加工的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能否挂钩一直存在争议。而今朝,《修订稿》对这一争议并未予以明确化解决,给详尽操作提供了灵活性。“也就是说,不一定是进入白名单的电池才符合新能源车动力加工标准,才予以批准加工,并未强制要求进入白名单的电池加工商,才也可以提供电池给车企进行新能源车整车加工。这一块在之后的详尽操作中可能还有细致的明文出台。”刘建华如此解释说。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