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截至2018年底,动力电池报废量有可能接近20万吨,回收再利用需求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企业“卡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在成为常态。
自2018年6月1日起,《深圳市开展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监管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0年)》将正式实行。同时,这也是动力电池回收落地的、最有执行意义的方案。
据悉,深圳市印发的方案落实了动力电池监管、回收和再利用责任,目标是:到2020年,将所有补贴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纳入监管。业内人士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将起到指挥和示范的紧要作用。
整个方案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重圈点,即对动力电池加工、使用和报废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且构建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逐步推进专业处置;同时大力推广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循环利用。
可以说,深圳市发布的处理方案基本囊括了现有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各个环节的主要问题。如果能够顺利攻克动力电池“回收难”这个命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后顾之忧则能够再下一城。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动力电池回收方案的成熟。毕竟,想要更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就不能让动力电池成为新的污染源。作为整个产业的下游,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都在偏向于榨干废旧动力电池的剩余价值,进行绿色处置。
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动力电池无论是梯级利用还是再生利用尚没有形成规模,技术也待优化冲破。为此,联合车企、电池企业、再生资源企业以及物流企业,发动车主参与,将是协同处理动力电池资源化和无害化问题的最佳方案。
按照2018年2月,7部委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方法》,汽车加工企业将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尽管,业内人士提醒称,还需要更细致的标准落地,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显然越来越大。深圳带来的试点工作方案,无疑是良好的开局。
有专业机构预测,动力电池市场年均符合增长率将有望超过50%,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一个风口。从新能源汽车推广量和推广周期来看,动力蓄电池实在接近大规模报废和回收阶段。从2017年锂电回收逾8万吨的数据来看,市场在技术和规模冲破后实在可能井喷。
循着这条路线摸索,已经有不少汽车加工企业在动力电池回收服务上花功夫,立足长远发展战略。例如,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的强强联合;例如北汽新能源与新乡电池研究院的研究创新;例如,比亚迪与中国铁塔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等等。
“卡位”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为大势所趋,各路资本的汇集早有端倪。这也能从侧面声明,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不仅有着刚性需求,也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正规。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