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锂电大国的隐忧与挑战

2021-04-25 ryder

2018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日前在西宁举行。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电动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动力电池加工国,并和韩国、日本一起主导了锂动力电池市场。


然而这一“盛世”表象之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落后、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不高、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空白等隐忧,限制了产业竞争力。展望将来,新一代动力电池的研发正在展开,欧美发达国家也可能进入产业,形成潜在挑战。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来发展密切相关。业内专家认为,在各国加快动力电池产业布局的关键期,中国作为动力电池制造大国,非得摆脱现有瓶颈,加快标准化制度建设、健全回收再利用体系、掌握冲破核心技术,才能在这场竞争中夺取优点。


资源丰富利用欠缺


论坛发布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锂资源丰富,但利用率相对较低,而且作为动力电池紧要材料的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


中国锂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极不匹配的是,目前中国锂产品出产加工所需矿石原料依靠进口比例很高。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中心主任郑绵平团队估算,锂资源实际对外依存度高达70%左右。青藏高原盐湖的锂资源丰富,但卤水中“镁锂比”极高,给锂的分离提取造成困难。虽然这些地区已初步形成从盐湖提锂到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但受技术水平限制、配套产业缺失等因素影响,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有效对接。


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说,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迅猛,预计到2030年产量将达千万辆级,届时开发技术瓶颈导致的资源供给问题将尤为突出,可使整个产业链成本压力陡升。


分解人士认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已延伸至上游材料范畴,掌握资源才能占据主动。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提议,中国应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重视勘察、评价、开采和回收利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从而降低资源安全的风险。


电池回收基本空白


据专家解析,新能源汽车淘汰的动力电池仍基本保持70%至80%的初始能量,而且电池中还蕴含一些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如不合理回收势必造成浪费。


陈清泰表示,目前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还不太成熟,收购网络还不太完善,管理措施还不够健全,支持政策还不够到位,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尚待探索。


他说,中国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开始进入退役期,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对环境保护具有紧要意义,应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研究出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激励机制。


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小勇说,中国是缺少锂离子电池原材料的国家,循环利用也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他提议通过立法把电池回收变成企业的“必选项”。


将来锂电竞争猛烈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已基本主导了全球锂动力电池市场。其中,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8吉瓦时(GWh),占全球出货量的60%以上,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有七家在中国。


但张永伟指出,尽管中国目前在产能上领跑,但在新一轮竞争中谁主沉浮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不加快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改写”。


当前占据主流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存在热分析温度低、易燃易爆等缺陷,能量密度提升空间也有限。相比之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密度性、高安全性等优点逐步得到产业认可,可能成为将来电池发展的趋势。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汽车、电池企业及学术机构将联合研发,力争到2022年全面掌握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德国大众集团近期也宣布投资1亿美元用于固态电池的开发和量产。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固态锂离子电池范畴较晚,且主要以科研机构或院校为支撑,产业化进程较慢。从全球来看,欧美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正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


陈清泰表示,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地位最紧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有能力不断创造核心技术,“关键的是要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