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知识

电池知识

锂离子、磷酸铁锂、锰酸锂、新能源

怎么样促使燃料电池的发展?

2021-04-24 ryder

汽车产业变革时代已至,各种力量奋勇搏杀,希望在新时代抢占一席之地。2019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将主题定为勇气,意在直面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问题,同时也点明了参与者战役下去的必要态度,5月10-11日,网易汽车直击蓝皮书论坛,探寻希望,见证勇气。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会上,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做了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


核心观点:


1、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处理燃油能源和环境的问题,更关乎中国在这一轮的能源动力革命上是否能占领制高点。


2、一定里程范围内锂离子电池车可能更有优点,但是超过一定里程的话,应当是燃料电池车的天下。


3、大概2030年左右,燃料电池的成本可以达到内燃机的水平,基本上可以接上燃油车停产的时间表。


4、燃料电池车想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需要四个基本条件:一是寿命大于5000小时;二是成本售价跟锂离子电池车或者是燃油车接近;三是基础设施,要有廉价的氢气供给;四是如果加上补贴,整个产业链需要盈利。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在清洁能源的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紧要的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处理燃油能源和环境的问题,更关乎中国在这一轮的能源动力革命上是否能占领制高点,为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范畴转型。


然而,伴随着新能源纯电动车补贴政策的退坡,燃料电池车逐渐成为车企新宠,在近两年内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


对于新能源汽车究竟是选择燃料电池车还是锂离子电池车,业界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定里程范围内锂离子电池车可能更有优点,但是超过一定里程的话,应当是燃料电池车的天下,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案的材料特征、科学原理都是有各自的瓶颈。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据章俊良解析,从产品本身来说,当时速达到130公里的时候,燃料电池车和锂离子电池车的设备体积是差不多的,再往后走,从成本来讲,锂离子电池车的成本指数是在增加,而燃料电池因为只增加氢罐的数量和体积,所以价格增长是非常平缓的。


就成本而言,伴随着过去十年的发展,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一半多,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大家都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汽车开始出现。


燃料电池的成本,主要的瓶颈是其中的贵金属用量,我们大家都了解燃料电池里面用贵金属铂,目前大概是0.3克/千瓦到0.2克/千瓦,从原来的1克/千瓦,到今朝的0.3克/千瓦,过去15年左右铂载量已经下降了70%到80%了,如果能下降到0.1克/千瓦,就可以全面普及燃料电池车的使用。从各个机构预测的情况来看,大概2030年左右,燃料电池的成本可以达到内燃机的水平,基本上可以接上燃油车停产的时间表。


当然,从目前国内发展的现状来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处理。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我们今朝投资过多的聚集于技术集成,对产业链的上游不够关注,尤其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比较多,希望引起我们业界和媒体界的关注。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燃料电池车最终要走向产业化,如果上游的东西处理不好,是没方法大规模产业化的,无非就是拿一些国家补贴,所以说对于国家来讲,尤其值得大家警戒。


权威人士认为,要大规模产业化需要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寿命大于5000小时;第二是成本售价,如果不计补贴,可以跟锂离子电池车或者是燃油车接近;第三是基础设施,要有廉价的氢气供给;第四,如果加上补贴,整个产业链需要盈利,这样才能做得下去。


在章俊良看来,车用燃料电池想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就非得要政府增强燃料电池技术的投入、引导和规范,对研发、应当加大经费投入,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提高它的寿命。如果按照理想化的状态来看,可能会在2020-2025年之间能达到全面产业化的水平。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研究所,非常感谢2019第11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邀请,有机会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


我汇报的题目是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里面会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燃料电池简介。


燃料电池其实是跟内燃机一样的方式来工作,把氢气输入到燃料电池里面去,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发电,一部分余热放出来。


它的特点是,效率高、绿色、无污染,被认为是我们汽车能源的终极方案,笔直可以将氢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效率可以占60%以上,无排放污染,排出来的是纯水。


它的关键材料,包括膜电极、碳纸、催化剂、双极板等。把燃料电池的原理放到电堆里面看,除了刚才提到的膜电极、催化剂、碳纸,还包括密封材料、端板、辅助结构,形成电堆,电堆就是功能部件了。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这是在系统里面的组成部件,为什么说跟内燃机工作方式是类似的,它除了有电堆之外,还会有空气单元,就是空压机,还有氢气单元,就是我们的供氢系统,相当于汽车里面的燃油系统,甚至还有氮气单元,还有散热循环水单元,我们燃油车里面,内燃机里面也有散热的保护,还有监控控制单元,当然这些都是以电堆为中心来组织它的运行机理。


系统放到车里面去,还要有电池来协助,共同来推动汽车的运动,包括DC/DC的控制,最终是到电动机上,驱动轮毂电机。


目前,燃料电池已经作为汽车动力运用于我们的乘用车和商用车里面了。燃料电池用氢气、氧气,工作方式跟内燃机非常相似,只要有燃料供应就可以发电的。


下面是燃料电池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外的背景。从背景来讲,化学能源是一次能源枯竭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使用燃料电池是比较理想的替代。


2040年,主要产油国都只能保证本国消耗,2080年,全世界的石油可能就用光了,到时候用什么动力是值得我们沉思的。


还有一个就是排放污染的问题,迫于环境压力,不管是美国、欧洲、中国,在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今朝欧洲法规已经出来了,惟有新能源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处理这些排放问题,这也是取得了能源动力界的共识。


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要跟2005年一半水平差不多,我们国家也做过承诺,这里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纯电汽车将是将来汽车动力的主流。


2017年,工信部辛国斌副部长就提到了禁售燃油车,当时因为各个国家纷纷提出来了燃油车慢慢要禁售,甚至印度也说要禁售燃油车,当时辛部长也说我们中国也要开始研究制定传统燃油车停产停售的时间表,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大的趋势。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从车厂来看,其实每个主流汽车厂,包括欧洲的、日本的、美国的一些车厂,都已经开始纷纷讲要陆续停产燃油车,据我所知,至少很多车厂都已经停掉了燃油车的研发,研发都在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上,当然燃油车还在加工。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们国家战略,其实不仅仅是处理燃油能源和环境的问题,其实关乎中国在这一轮的能源动力革命上是否能占领制高点,对于我们国家的长期经济会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大家知道一下能源动力的历史,可能会发现,其实每一代能源革命的成果至少管一百年以上。从第一代蒸汽轮机到发展到内燃机再到电动化,其实今朝还是内燃机为主的,都是一百多年的历史。


今朝我们机会来了,我们失去了第一代,也失去了第二代,电动化时代是否中国走到全世界最前面去,可能我们在座的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几年,大家谈了很多锂电池电动化,燃料电池跟锂电池有哪些区别呢?其确实发电上它都是用电化学能源来发电,就是说把化学能转为电能,或者把电能转为化学能,来回的互换。


对于燃料来讲,储存在储氢罐里,加注非常快,增加里程不会增加发动机的体积,动力电池可能是恰恰相反,它能量全部储存在电池里面,会萌生一系列不一样的地方。


对于新能源汽车究竟是选择燃料电池汽车还是锂离子电池汽车,业界基本上也有一个共识,就是一定里程范围内可能锂离子电池更有优点,超过一定里程应当是燃料电池的天下,为什么?这是因为这两种方案的材料特征、科学原理都是有各自的瓶颈。


当然,详尽说跑多少公里就是燃料电池,要依据技术发展水平、依据各个国家的政策、依据能源政策,往日是有一个130公里的分割线,当时通用汽车论证的。


我曾经在通用汽车工作很多年,通用汽车认为行驶里程在130公里以下,可能是动力电池的天下,但是130公里到200公里左右可能是共存的,大于200公里就是燃料电池比较好的区间。


章俊良:发展燃料电池车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成本


达到130公里的时候,其实两个方案的设备体积是差不多的,再往后走,从成本来讲,锂离子电池的成本是指数在增加,但燃料电池因为只增加氢罐的数量和体积,所以价格增长是非常平缓的。


从加氢站和充电桩角度来看,如果说你要大规模的加氢站和充电桩,尤其所谓的快充充电桩,其实长远角度来讲加氢站会比充电桩还便宜。


如果大规模布置的话,比如我一定要在10分钟、20分钟之内充完电,充电桩不是简单的事,加氢站也是要非常大的投入才能做到,但是至少是可比的。


加氢站我们国内也有了,全世界都已经有了,当然我们国内发展比较缓慢,因为受限于法规,但是我想可以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就发现了,下一个十四五可能要大力推广加氢站的建设,已经作为国家政策在推动。


就成本而言,其确实过去十年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一半多,这是为什么目前大家都已经看到,燃料电池汽车可能马上要起来的样子。


其实燃料电池的成本再下降38%,就接近了目标成本,可以跟内燃机的成本相当,当然是指批量化的,不是指小规模的1000辆、1万辆,而是指50万辆以上的价格。


从各个机构预测,大概2030年左右价格可以达到内燃机的水平,基本上可以接上燃油车停产的时间表。


简单讲一下国际燃料电池的研发动态,不管是日本的车厂(如丰田、本田),还是美国通用、德国车厂,都已经加工出自己的燃料电池汽车,它的动力性和各方面的表现,都跟我们燃油车相当,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技术问题基本上处理了。


关于它的寿命,据联合技术公司(UTC)2018年公布的商用车燃料电池寿命已经达到18000小时,今朝最先进的技术,寿命已经超过27000小时了,对于乘用车,大部分公司来讲都是5000小时以上了。


据我去年了解的数据,丰田的燃料电池车跑了3000小时,车里边的燃料电池一点变化都没有,非常健康,一点衰减都没有,所以寿命是燃料电池的长处。


燃料电池的成本,主要的瓶颈是其中的贵金属用量,我们大家都了解燃料电池里面用贵金属铂,目前大概是0.3克/千瓦到0.2克/千瓦,从原来的1克/千瓦,到今朝的0.3克/千瓦,过去15年左右铂载量已经下降了70%到80%了,如果能下降到0.1克/千瓦,就可以全面普及燃料电池车的使用。


对于国际上的燃料电池产业生态,不管是日本也好、美国也好,还有欧洲,它们其实都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催化剂到膜电极,还有碳纸、电堆以及系统,非常完善的产业链都已经出来了。


我们中国,产业链后面会好一些,但前面其实是残缺不全的。国内的发展现状,可以看一下我们国内今朝有哪些情况,大家都了解国外是5000小时,UTC的燃料电池今朝是27000小时了,国内今朝大概是3000小时左右,当然还在提高。


5000小时是一个大规模产业化的门槛,按5000小时测算,燃料电池可以在车上用10年。还有就是我们的成本,其实我们今朝主要的原材料还是依靠于进口,成本上不占优点,这也是一个基本的结论。


还有就是我们今朝投资过多的聚集于技术集成,对产业链的上游不够关注,尤其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比较多,我希望引起我们业界和媒体界的关注。


就是说,燃料电池最终要走向产业化,上游的东西不处理好,它是没法大规模产业化的,无非就是拿一些国家补贴,所以说这个对我们国内来讲,尤其值得大家警戒。


我们国家十三五期间就已经发布了燃料电池发展路线图,当时三纵三横里面蕴含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从技术路线、发展重点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路线图了,今朝一步一步地展开实行。


从我所在上海市的角度来讲,也是有远期的、中期的、近期的规划,包括创建产业园区、重大专项、产业基金都非常活跃,因为上海是燃料电池这块人才、技术比较聚集的地方。


另外,衣宝廉院士,也是我们燃料电池界的权威人士,他认为要大规模产业化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寿命大于5000小时;第二是成本售价,如果不计补贴,可以跟锂离子电池车或者是燃油车接近;第三是基础设施,要有廉价的氢气供给;第四,如果加上补贴,整个产业链需要盈利,这样才能做得下去。


当前国内车用燃料电池尚未达到大规模产业化的程度,但是可以产业化,只是不能做几百万辆,那是不实际的。


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成熟,我认为车用燃料电池大规模产业化,需要政府增强燃料电池技术的投入、引导和规范,对研发、应当加大经费投入,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提高它的寿命。


比如我们的燃料电池寿命今朝3000小时,国际上是5000小时,做一个示范使用工程是可以的,要大规模产业化还是有点问题的。


基础设施上要加大加氢站的建设力度,政策要给予各类优惠和刺激,引导规范就是,对各个环节的产业链都需要布局,而不只是聚集于后端。尤其是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核心技术,一个就是低铂载量、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发,还有跟它匹配的膜电极的研发,长寿命极板涂层技术,还有空压机,要求非常高,一分钟要到15万转。


今朝我们国内也在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公司,购进成熟的产业链,夯实产业基础,这也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进步。


低成本燃料电池的困境,不管是我们国内还是国际都有这么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成本,它的性能包括低温启动、寿命都已经达到了产业化的要求,至少是成熟的水平。


而成本,至少还比门槛高1倍,如果是大规模产业化的话,成本里面再分解,其实就是催化剂的成本,我们今朝催化剂是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产业化的。


是否就没有出路呢?这是它的一个路线图,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从2000年到2015年,当时是1.1克/千瓦,今朝是0.2克/千瓦,降低了80%左右。


如果按照这个路线图下去,可能2020-2025年之间能达到全面产业化的水平。这是依据什么来预测的呢?依据路线图来预测,2000年到2008年的时候,用的其实是铂碳催化剂,2015年铂已经成熟了。第三代催化剂有哪些?如果第三代催化剂没有、第三代膜电极没有,是走不下去的。


这里面技术细节我略微讲一下,利用超低铂催化剂作为膜电极材料的时候会出现问题,研发的结论,我们作为论文发表了,有兴致的可以找文献看一看。


当铂载量下降到0.05克/千瓦,最终产业化水平下降到0.1克/千瓦的时候,膜电极里面氧气传递质子的阻力达到77%,往日高铂状态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如果这种性能的下降处理不了,那么铂载量下降就没有意义了。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最终是科学问题。

声明: 本站所发布文章部分图片和内容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